查看原文
其他

著名人类学家、清华教授景军:我们将如何老去

看点:200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这一比例将在2027年达到14%。从7%到14%,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日本用了24年,中国将历时26年。中国养老面临怎样的挑战?
全球80个国家的死亡质量排名,中国仅居71位,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死亡质量低下?
12月19日晚7点,著名人类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名为《我们将如何老去》主题演讲,深度剖析了中国严峻的养老形势,批判了歧视老年人的“人口红利说”,呼吁要抵制“野蛮死亡”,大力开展安宁疗护,维护生命末期的尊严。


人口红利说是歧视老年人的错误理论
景军教授指出社会上对老年人有很多误解,以为老年就是灰色的,但实际老年的光谱很丰富,既有灰暗,也有明亮。
他特别指出 “人口红利学说”是错误的理论,造成了对老年人的歧视。这一理论进入中国后,发展为“人口负债说”,把年龄等同于健康,把高龄等同于不健康,认为老年人多,社会包袱就重。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60岁老人的预期寿命是10年,而现在这一预期寿命是19年,事实上60岁老人的健康状况已经大不相同,因而这一理论并不适用。

中国养老形势严峻
景军教授同时表示,老龄社会的加速化对中国目前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达70%,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达1600万,全国失能老人数量达4000多万。家庭养老压力巨大。
据全国养老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中,属于医保定点单位的养老机构仅有1013家,仅占4.15%;能够接受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仅有3444家,床位不到100万张;86%的养老机构不能接受失能老人。
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功能不健全,因此多数老人不愿前往养老院。

积极老龄化的模式探索
养老在中国需要做出家庭以外的、社会化的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在积极老龄化的模式探索中,景军教授介绍了幸福守门人、时间银行、老人会、病友会等多种民间形式,呼吁多管齐下,发动基层社工、志愿者、青年人、年轻健康老人等人士,构建多层级网络,这些模式能促使社区具备亲和力,使社会变得有温度。
其中幸福守门人模式被选入国家卫健委旨在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通过发动基层社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乡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来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发起的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项目于2019-2020年在全国选取 1600 个城市社区、320 个农村行政村展开,已经取得初步效果。
景军教授还提到,老人会在中国有悠久传统,自秦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在敬老、探病、举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再大力发展。

中国人死亡质量低
与老年化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命的逝去。
中国平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万分之七。然而,中国老年人自杀率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十万分之四十,居全球第三。这意味着老年人自杀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生物性事实。导致中国老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纠纷和久病厌世。
景军教授介绍,2015年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在80个国家地区中仅排名71位。死亡质量以一个人离世时身体是否无痛,精神是否安宁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中国有大量病患在临终期得不到优质的安宁疗护。目前,中国排名前三的致死疾病是脑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相比于前两种病夺人性命之迅速,癌症患者离世前往往要经历长期的痛苦煎熬,其死亡质量也是最低的。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40.9%,而美国为66%,日本为81.6%,加拿大为82.5%,说明中国癌症患者发现得太晚,另外吃不起好的进口药。
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完成的临终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显示,最后三个月的医药支出,对许多家庭都是灾难性的负担,农村家庭96.1%要负债,城市家庭也有94.3%需负债。而且越是偏远地区,医疗费用越高,因为他们需要花钱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请医生前去动手术,药品从东部发达地区流向西部地区时,因流通环节增加,价格也会增高。在西部地区,最后三个月,如果患者死于医院,支出高达10万元,死于家庭,支出也需要5.6万元。在情绪上,近七成的癌症末期患者,不能平静地与家人谈论病情和后事。以疼痛的极致程度而论,六成以上的癌症末期患者,感到相当疼痛和非常疼痛。全国近年来每年癌症死亡病例200多万例。

不要安乐死,要安宁疗护
在临终问题上,景军教授呼吁人们需要学会尊重个体的生死选择,应给予个体充分的尊重与尊严,抵制过度医疗导致的“野蛮死亡”,大力开展安宁疗护,维护生命末期的尊严。
安宁疗护自1967年从英国兴起,至今已成为一场全球范围的运动。不同于所谓的“安乐死”,安宁疗护致力于在减少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平静他们的内心,最终帮助患者从容、有尊严地迈向死亡。
中国安宁疗护刚刚起步,截至2018年,中国仅有安宁疗护机构276家,服务28.3万人,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2019年,安宁疗护试点城市76个,开始建立安宁疗护中心。
在中国这几年探索的安宁疗护模式有以下几类:第一个是李义庭模式,李义庭医生的设想是在每一个城市建立一个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在每一个社区建立安宁疗护的分中心,然后由分中心在家庭建立病房,他认为安宁疗护最低的要求是止痛。李义庭模式目前上海已经开始试点。第二个是施榕模式,施榕老师看到中国的农村空心化严重,许多农村现在只有老人,他主张应该把农村的乡村医生进行集体培训,让他们学会安宁疗护的基本技能,因为他们在未来15-20年中主要的医务工作是临终期的许多老人。第三个是中国一家基金会做的宁养模式,在32家医院的支持下,培养了一批安宁疗护的社会工作者,这些人是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多少要学一点医学,以便介入安宁疗护,这个模式在南方做得也不错。另外昆明等地也举起了死亡咖啡馆模式,在医院中设立死亡咖啡馆,让病人和家属把死亡拿到小众的公共群体空间讨论。
景军教授当晚还特别邀请了三位嘉宾到场回答问题。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的路桂军大夫表示临终病人80%的疼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减缓。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的周萱大夫则分享了与重病儿童交流死亡问题的心得,表示即使是面对孩子,也要尊重他的生命尊严。刚刚拍完父亲和另一位老人死亡过程纪录片的导演王宁彤则表示与临终亲人告别有“四道”,即: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搜狐教育

拓展阅读:

武大教授:老了以后我们到底靠什么养老?


作者贺雪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1、老有所依要靠谁?
  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非亲即邻。
  村庄同时又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是村民获得意义感的场所。
  村庄还是农民共同生产与生活的场所,是人情往来的单位。
  任何一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的悲惨处境都会在村庄引发舆论事件,引发心理反应。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在村庄生活的主要是老年人,如前已述,村庄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
一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
  低龄老年人占到整个老年人群体的80%,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占全村老年人的比例低于10%。
  我们又知道,在当前农业机械化早已普及的情况下,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种自家承包地,每年农忙时间最多也就两三个月,有大量农闲时间,他们可能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务工,或经营副业。
  传统时期乃至进入21 世纪之前的所有时期,总体来讲,村庄都是封闭的。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村出现了普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而且出现了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年龄大了仍然要返回家乡种田的情况。
  以农民家庭长期分离为特征的状态,使得传统时期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难以维系。
  因此,在当前时期,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就有了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2、何为互助式养老?
  具体来讲,在一个有250 名老年人的农村,如果有200 名身体健康、具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有15~20 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年人,则完全可能以村庄为单位,将低龄老年人组织起来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提供照料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服务补贴,同时所提供服务的时间以“道德券”形式存入“时间银行”,待需要时可以将“道德券”从“时间银行”中提取出来获得相应照料。
  被照料的高龄老年人的子女承担一定服务费用,国家给互助养老一定的资金补贴。
  从而就可能在村庄形成多数低龄老年人照料少数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低龄老年人通过提供照料服务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和未来可用的“时间银行”道德券的双赢结果。
  村庄社会互助养老关键在以下几点:
  第一,照料什么。
  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首先是保证吃饭,一日三餐得有饭吃;其次是保证洗漱、卫生;三是精神照料。
  当然还可能需要医疗或其他更深度的照料,比如大小便失禁的情况。重病、重残的照料如果依靠村庄养老互助很不现实。
  所以老年互助一般是轻度照料,主要包括送餐、清洁卫生、洗漱、精神陪伴。
  第二,在哪里照料。
  可以在高龄老年人家中,也可以集中在村庄人口聚居点作日间照料,甚至全天候照料。
  若有国家财政补贴或全额投资建设的村庄高龄老年人照料中心,一方面老年人自己组织养老互助,一方面国家给予补贴,是最好的。
  照料中心建设在村庄人口聚居点,若与村办幼儿园、村卫生室、村庄百货店、网购配送站建在一起,就更加便利。

  第三,组织形式。
  老年人互助由老年人自愿组织,国家财政和乡村组织给予支持。
  老年人互助只有采取自愿组织的形式,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自身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保证老年人互助的质量,也才能化解老年人互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降低老年人互助的成本。
  国家和乡村组织支持老年人互助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财政补贴,二是具体指导,三是信用背书。
  第四,老年人互助经费的来源。
  收入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受到照料的老年人的家庭承担,这部分费用不高,占到全部费用的1/2 左右。按一个行政村有250 名老年人,有20 名常年住照料中心老年人计算,按现行标准,一个月1000 元左右可以获得适当互助照料,合计收费24 万元。
二是财政补贴,大致占到整个互助照料经费的一半,即每个进入照料中心的老年人500 元/ 月,一年大约补贴12 万元。
三是接受社会捐赠,尤其是本村乡贤的捐赠,预计每年获得捐赠12 万元。三部分合计有48 万元。
  第五,老年人互助经费的使用。
  老年人互助经费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日常经费,其中主要是伙食、必要的日常开支,按每位老年人1000 元/ 月,一年需要24 万元;
二是部分工作人员的照料补贴,比如有4 位相对固定的低龄老年人负责照料中心日常工作,按每人2000 元/ 月付酬,一年需要支付10 万元工资;
三是为义务参加老年互助的低龄老年人记分以外,支付少许补贴,比如500~1000 元/ 月;
四是其他开支。
  第六,老年人互助中的“时间银行”,凡村庄低龄老年人都可以义务加入到护理、照料高龄老年人的行列。
  每日照料护理工作记分形成“道德券”,累计起来成为年老失能后可以免费享受照料的“道德券”积分,这种“道德券”积分存入“时间银行”,由乡村组织进行信用背书。
  时间银行的“道德券”积分不能兑换为现金,也不允许交易,只能用作未来接受照料时的免费凭证。老年人互助中,低龄老龄人参加照料,每月可以获得少许补贴。

  
      第七,村庄所有超过55 岁的农民都可以参加到老年人互助社中来。
  互助社实行自治,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选举产生互助社社长、副社长,自主进行管理、民主决策。
  乡村组织对老年互助社进行指导,国家对有效运转的互助社进行补贴。
  在村庄熟人社会中,因为低龄老年人很多,他们既有全职在互助照料中心工作的积极性,又有义务提供照料的积极性。

3、老龄化问题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在村庄熟人社会中,因为信息全透明,互助照料中就不会有为界定权责所进行的复杂制度设计,就可以做到低成本和低风险,在互助照料中就不会出现其他正规养老机构常有的道德风险。
  以20 名高龄失能老年人需要照料为例,我们来计算一下老年互助社的收支与“道德券”。
  如前所述,每年的互助经费收入有48 万元。现金支出中日常经费24 万元,工资支出10 万元,则结余为48-34=14万元。
  这14 万元只用于支付参加老年互助社义务劳动的少许补贴和其他杂项开支。假定照料20 名高龄失能老年人,每天需要5 个低龄老年人参加义务照料,一年下来就需要365 天×5 人/ 天=1825 人。
  按全村有200 名健康低龄老年人来计算,每一年每个低龄老年人平均需要提供1825÷200=9.125 天。
  就是说,只要每个低龄老年人每年参加9 天照料高龄老年人的义务劳动,就可以为互助社提供充沛的照料者。低龄老年人的义务劳动还会获得“道德券”和适当补贴。

  在农村闲暇时间很多的情况下,健康的低龄老年人提供义务劳动,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
  村庄中建立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受到照料,在村庄熟人社会的生活就比较好。
  而低龄老年人有劳动能力,与土地结合起来,也几乎不用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养老保障中生活。这样一来,农村老龄化问题就化解于无形。
  顺便说一句,老龄化问题其实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当前中国实行男60 岁、女55 岁退休制度,所有正规就业退休以后就可以拿到退休金。
  一个社会中,拿退休金人口的比例越大,这个社会中拿工资人口的比例就会相对越少,劳动人口减少而消费人口增加,整个社会的活力就会下降。
  尤其是中国这样未富先老的国家,随着老龄社会提前到来,劳动人口减少就往往很难为退休老年人提供可以体面生活的退休金。
  实际上,当前中国有两个方面因素使中国可以避免老龄化问题,即虽然老龄化了却不是问题。
第一,随着中国饮食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超过60 岁的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同时,超过60 岁的人口中身体仍然健康者也越来越多,这些身体健康的60 岁以上人口仍然可以是劳动力。
第二,中国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承包地,有住房,有村庄熟人社会的归属。超过60 岁在城市再找到就业机会相对较为困难,且城市生活成本也较高,一旦他们回到农村,与土地结合起来就可以继续作为劳动者参与劳动,就不需要依靠高额退休金也可以保障相对体面的生活。甚至劳动本身也使他们更有成就感,生活也更有意义、有乐趣。
  反过来讲,正是农村这条退路,可以让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使中国有了应对老龄化的最佳武器。

4、养老机构的困境在哪里?

  相对于基于村庄熟人社会的互助养老,正规养老机构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弊病。
  高风险就是正规养老机构必须要防范在照料老年人时出现的各种意外,从而必须建立各种设施,形成各种制度,以规避风险。
  于是,在养老机构与老年人以及老年人家属之间,就会形成复杂的博弈。
  高成本是因为正规养老机构必须具备资质条件,以及必须有正式的护理员和管理机构。同时,要防范风险就一定要有更多保险资金的投入。
  正规养老机构一般都是建立在非熟人社会中的,非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仅靠习惯、人情与信任,而要靠制度。
  完全靠收费营运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的商业养老机构,农村失能老人完全不可能进入。
  政府建立的农村福利院主要是照料农村“五保”老人。从我们调研来看,五保老人很少有愿意进入到脱离村庄的福利院生活的,原因是福利院没有自由,以及没有真正基于关心所提供的服务。
  甚至当五保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福利院的照料水平很低,虐待也很普遍,原因之一是福利院只有较少的护理人员,以及脱离了村庄熟人社会。
  国家为每位五保老人提供的保障经费有限,不可能通过正式渠道来雇请较多护理人员。  

 《大国之基》实物图
  村庄熟人社会互助养老的好处是,因为有农村低龄老年人义务参加护理照料,而且村庄熟人社会中的信息对称,所以村庄养老成本低、效果好。
  除了商业性的养老(基本上只能对应高收入群体),政府举办的福利院养老(基本上对应农村五保群体)、干休所(基本上对应军队干部)以外,中国养老主要靠家庭。
  在当前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普遍的家庭分离,家庭养老就面临着巨大挑战。
  虽然仍然会有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要依靠家庭养老,但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农村老年人难以获得有保障的家庭养老。因此,在中国农村建立互助养老制度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政府、社会、企业办养老,成本都会十分高昂,原因有二:
一是按市场价雇请护理人员,成本太高了;
二是养老过程中出现伤亡意外的风险太大。
  武汉市新洲区有一个村集体办了一个失能老年人照料中心,有一次因为老人抽烟引发火灾,幸亏及时发现灭火了,没有造成伤亡。一旦出现伤亡,谁也担不了责。村支书受此事件惊吓,也不再敢办失能老年人照料中心了。
  高成本与高风险决定了农村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会和市场,也不能仅靠农民家庭,因为子女可能已经进城去了。

  农民养老的办法是让农民互助,政府对农民互助及自治的老年人照料中心进行补助,这种补助不同于一般的“民办公助”,而是对互助的补助,对村庄低龄老年人照料高龄老年人的补助,对低龄老年人义务照料高龄老年人所获时间银行“道德券”积分的信用背书。

5、互助式养老是大趋势

  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不能照搬照抄所谓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而必须深入分析中国国情,找到适合中国实际的办法。
  中国农村老龄化是中国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最大国情就是,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且中国是原住民社会,农民都有世代生活于其中的村庄熟人社会。
  土地集体所有制决定了所有中国农户家庭都有宅基地、住房,都有属于自己的承包地。村庄熟人社会决定了农民回到村庄生活是有意义的,身体上、心理上都有安全感。
  农民超过55 岁,在大城市便很难再有就业获利机会,国家又很难提供进城农民在城市体面生活的养老保障,到了一定年龄,农民就退回村庄,与土地结合起来。

  他们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收入,获得就业,获得与农时相一致的生活节奏,获得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熟人社会的社会关系。
  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农村生活得很安逸,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通过老年人协会组织起来“老有所乐”,唯一让人担忧的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不过,如果国家愿意倡办农村养老互助合作社,由村庄低龄老年人义务照料高龄老年人,就可以大大缓解失能老年人的困境,为所有人的“老有所养”提供保障。
  如此一来,中国就可能建立起完全不同于基于正式制度的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养老制度,从而为中国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加经济发展活力、最终建成发达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条件。
文章来源:东人书坊、 头条@必记本    




同一主题(戳标题读全文)

这7位老人的养老方式,可以借鉴

60,70后的悲哀:我不担心父母的老年,而是担心我的老年新加坡政府出30亿求老年人重新工作,富人“终结衰老”时代来临?7个80后女生凑四百万,提前20年造养老房:老了也要做闺蜜


近期热文★ 中国式父子,无数人泪崩!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7个单身女人同居10年,80岁还染发、化妆,将生活过成了诗!★ 培训课件 | 预防老年人跌倒讲座我国将推行“时间银行”式养老!民政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广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第一批空巢90后已经住进养老院,却治愈了两代人的孤独…中国制造业,欠所有老人一个道歉!看国外专业护理人员怎样看护卧床老人,绝对值得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